香港路环境工程设计回顾

2007-07-11 发表

香港路地处城市与自然海岸相撞的边缘,是凸显青岛特征、特色的关键界面。这条路原名湛山大路,1997年更名为香港路,它西起中山公园正门,经东部新区、旅游度假区、啤酒城,东端结束于松岭路,全长16.6公里。改造后的香港路,道路宽敞,环境美化,像青岛颈间一条璀璨夺目的项链,使这座城市更加妖娆迷人。

我是当年规划设计香港路的中方总主持人,还是香港路工程指挥部的设计部主任,参与了香港路的整个改造,目睹了香港路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的曲折甘苦,至今难以忘怀。

    在1998年的时候,青岛市委决定对横亘东部开发区、高科技园的香港路及两侧城市环境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理,以更有效地连接城市东西部。众所周知,随着青岛市东部日新月异的发展,狭窄的香港路成为交通瓶颈,车辆堵塞严重,周边环境恶化,深度改造的需要迫在眉睫。

    市领导提出,要借鉴当时东海路的成功经验,通过越来越重要的香港路的改造,来改善提升青岛的城市形象。

    东海路环境整治的时候,其两侧的建筑还比较少,重点是塑造景观,而香港路的建成环境相对比较多,主要功能是满足交通需要兼顾环境;特别是增加整合两侧建成环境的要求,难度很大。如何完成新的道路形象是一大挑战。因此,进行城市设计的必要性被多数决策者提了出来。

    时任分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杨军及相关规划局的领导决定聘请国外的设计人员按照较高的标准来进行整体的城市设计。与青岛建筑设计研究院已建立合作设计关系的澳大利亚MSJ事务所,派马克、于学进等人专门奔赴青岛,在我院的积极配合下进行了概念性的城市设计。

    他们根据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对整个沿线区域划分了五个特色区域,老城区、行政中心区、大学区、旅游度假区、旅游特色区等。在区域之间建设节点,设计了视觉标志物。同时对城市两侧的城市环境提供建设意见。

    1998年11月在给市委领导汇报的时候,得到了决策者的认可。12月市政府成立了香港路改造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工程指挥部,市南区、崂山区设工程指挥分部,当时青岛园林局李金广副局长任市工程指挥部指挥。

整个项目设计在规划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针对两侧建筑规划的城市设计内容和道路绿线内的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澳大利亚MSJ事务所主要是完成两部分方案,我们青岛设计研究院完成其中施工图,指挥部主要负责完成后一部分规划内容。

    两侧建筑规划的内容开始由MSJ事务所的马克总设计师进行,他认为香港路两侧的建筑密度太低,不能为街道提供足够的界面,使道路空间缺少围合感。特别是作为城市中心区建筑不能退后道路太远,并指出没有一个大城市的中心区是松散的、非紧密型的。例如可以在世贸中心前面增加新的建筑等等。按照他的设计,香港路两侧的建筑要更密才对,并提供了设计草图。当时在概念设计阶段还没有涉及这么详细的内容,在后期提出的这些内容着实让一心建设花园城市的主管部门大吃一惊,经过几次汇报和讨论,也没有确定下来。随着为了在国庆节前完成香港路改造,工期日紧,这部分内容暂时搁置下来,直到整个工程完工,也没有最新的进展。最后这部分内容是由我院人员来完成的。

在道路绿线范围内的设计,MSJ事务所的马克先生重点进行了节点设计。中山公园南门处、太平角六路处、东海一路处、老高雄路东路口处、海尔路处、松岭路处等。马克先生还是在构思中尽可能突出香港路的本地化和中国化味道,特别是在临近老城区的部分更坚持这样设计。马克说,他每次来青岛,总免不了和一些人在一起吃饭,而每顿饭的最后一道大菜是鱼,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也了解鱼在中国是一个很好的象征,“年年有余”,“鱼”和“余”同音,而且鱼与海有着紧密的联系。受此启发,马克在设计中,增加了中山公园南门处一组抽象鱼的标志,还在太平角六路利用鱼的轮廓设立了一组构件。

马克的设计考虑了民族化,在东海一路设立了类似于牌坊的杆件,还在老高雄路东路口处设立了三盏探照灯,利用光柱在高空交汇,盼望塑造夜晚的亮点。在最东端开出一个湖面和斜坡草地,还有木栈道等。十分遗憾的是,马克的这些设计没有一件被建成。人们认为活鱼的象征更好,挂死鱼就相应忌讳。牌坊跨路尺度太大(双向六车道)。探照灯灯柱在空中交汇,交汇点处没有受光体反光,也是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只有在雾天或污染的空气中才有效果,也是不合适。至于周边建设湖面所处的基地还很荒凉,再加上难以确定今后土地使用归属,也未建设。总之,在随后的建设中,有关部门权衡再三,没有采纳马克对各节点的设计意见。

至1999年3月,对于MSJ而言,构思基本完成,根据合同的约定,其设计人员来青的次数也将要告罄,上述的前期设计基本上到此告一段落。

但是就指挥部关心的环境工程时间却越来越紧,剩下的是更为紧迫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人们希望要能达到东海路的水平,对设计人员来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早在1999年1月,工程指挥部一面组建,一面同时对绿线内的道路改造进行研究,特别是道路拓宽的方式及道路板型进行确定。其主要目的是在合理拓宽的时候,尽可能保留原有的行道树。一般采用了保留一边向另一边拓宽的方式;在汽水厂附近则是保留原路,另辟半幅新路,形成两块板路型,这样可以把原来道路两侧的行道树都保留,也与老城区的尺度相匹配。市政府门前原是三块板,本来要改成两块板,但是争取几次,市里都不同意;高科技园段考虑未来地铁出地面的土地使用问题,也是建议两块板,但是有人担心塑料袋会挂在中间的植物上有碍观瞻而作罢。

    1999年3月工程指挥部的人员班子基本组织完成,办公地点设在建委办公楼北侧顶层。设计部由我院、园林院、市政院、规划院组成。我院除负责总牵头外,还负责整体规划落实和人行道板及街具的规划。其中道路部分由市政院负责,绿化由园林院负责,管网由规划院负责。

   尽管澳大利亚MSJ事务所前期作了很多工作,但是能够在指挥部工作范围的可利用的却不多,原本指望一些节点设计可以采用,但最后还是落了空。不得不在其确定的大的分区上,进一步确定具体的设计。在没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的环境中,至于是否能达到东海路的水平,每个人心中都没有底。

   根据安排,指挥部、规划局的领导与设计人员赴澳洲进行了一次考察。在这次考察中,初步确定了人行道板的格式。采用了在澳洲常见的红色系列,通过赴澳观察,红色与绿色搭配可能太艳的顾虑被打消了,青岛特有的红色系礁石和红色的屋顶也为采用红色铺装材料表现地方特色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初步确定了人行过路按钮的引进。为此,市交警的有关部门还特地请来专家对后来获得的这种按钮进行了分析,进行了部分仿制,以解决数量不足。

    结合这次参观的体会,各个单位和设计人员在MSJ分区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世纪工程要求在1999年3月19日完成了全线的各工种的规划,向市领导作了汇报并得到确认。3月22至24日指挥部邀请了全国专家对绿线以内的道路环境和各个节点(MSJ设计的)进行了评审。至4月,根据专家的意见,修改后完成了全线的最终方案。

    此后又进行节点标志和雕塑的专项招标,确定了13组25处小品。

道路环境设计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我院设计人员任劳任怨、勤奋工作,与兄弟单位密切配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道路沿线单位多且情况复杂,地形图与现场经常不吻合,他们只好一处一处地核对;白天要一段段地跑,查地形,对门口,研究构思,晚上还要整理白天资料,加班绘图至深夜;我院人员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每个人还要负责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协调各专业、各类规划要素的配置。

设计完成后,在施工期间则是对大家体力的考验。由于整条道路从上到下进行彻底的改造,指挥部每天都召开所有单位的协调会,所有设计问题,哪怕是一个标高不对都要尽快落实,不能延误工期。而且施工面大,为保证设计意图的贯彻落实,每一天不管刮风下雨,全都下路巡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纠正偏差,一段时间下来,我们的这些设计师晒的黑了,跑的瘦了,人们都笑称设计人员改行都成了旁站式监理了。

   为了配合项目组的工作,我院也竭尽所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由于道路设计的线路较长,为方便沿途考察现场,配置了车辆,在繁忙的时候,为了安全还专门安排司机苏世辉来开车。为了出图便捷,配备了专用的打图机。领导还不定期的前往设计组看望设计人员。

一般想来,道路环境设计应该要容易一些,但是经历过来后,才发觉有些事看似容易却艰辛。特别是本着高度负责任的精神,在有限时间内追求完美的时候,就不一样了。通过大家的努力,香港路的一些做法在以后的青岛市其它路的改造中不断发挥着影响,例如公交车站的站牌、植草砖,红色系列人行道板、过路按钮、路口渠化等等。很多内容都是首次在市内采用。

1999年9月28日,香港路环境工程竣工。

有关部门评价说,香港路的规划设计与建设,重视生态环境,突出海滨特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城市的标志性景观道路。

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我院的原班设计组又在MSJ分区的基础上,重新完成了整体道路两侧的城市设计,针对沿线城市地段编制了规划导则。同时,在原有指挥部领导下,又完成了青银高速公路青岛段的环境设计。

一晃七八年过去了,香港路环境工程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目睹这一切,大家倍感欣慰。各个单位的参与人员最后都变成了很好的朋友,在新的工作中,进行着新的合作。如果人们想知道是否达到了东海路的水平,也只待别人去评说了,我们能说的就是:大家都尽力了,没有人为自己的付出感到后悔。

 

附:香港路获奖情况

1999年12月,青岛日报评出了当年本市十大新闻,香港路以其“工程规模浩大,规划设计一流”名列其中;

2000年5月,获山东省公用市政优质工程奖;

2000年6月,获山东省工程质量泰山杯;

2000年8月,获山东省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

2001年3月,获2000年度中国市政工程金杯奖;

2001年12月,获山东人居环境奖,被评选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

(付汉东)